广州带头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打开手机,首先接收到的是通信运营商的信号,所有操作都要靠手机芯片处理,最后在如今越来越大、越来越高清的显示屏上触碰操作。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环节,背后是当前最前沿技术和材料在支撑。

  石化产业、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曾是广州三大支柱产业。现如今,广州正将发展目光聚焦到上述这些前沿技术和材料的研发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被寄予厚望,如同基础设施一样,后者将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孕育全新产业的必要技术支撑和保障。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是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的重要部署。突破“卡”脖子技术,形成“点”的突破;补齐全产业链,形成“线”的提升;各行业培育龙头引领,实现“面”的展开,点线面整体协同推进,成为广州带头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的关键。目前,粤芯12英寸芯片生产线已投产,在广州就能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本地芯片生产,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1天内完成半导体行业全产业链信息对接,大湾区半导体“一日产业圈”雏形初现。

  “点”的突破

  坚守技术研发打破国外专利壁垒

  从2009年至今,天线产品占有率连续9年全球前三、全国第一;拥有天线技术专利1200多项,牵头及参与制定国内天线和射频国家和行业的技术标准32项、立项政府科技项目27项;获得第18、20届中国专利金奖,2019年第21届中国专利金奖正在公示阶段……

  这是24年时间里,凭借在自主研发道路上一路走到底的执着,京信通信发展成果的缩影。而在2006年,当时刚刚崭露头角的京信通信,却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

  京信通信天馈事业部副总经理兼天线研发中心主任刘培涛回忆道,在2G、3G时代,国内天线领域长期被德国凯瑟琳、美国安德鲁两家全球天线领域巨头垄断。当京信通信开始在天线领域尝试国产化时,这两家国际巨头企业立刻提出电调天线系列专利侵权诉讼。

  “如果按照他们的诉讼要求,天线领域国产化乃至迈向全球的可能性基本被掐死。”刘培涛说,“所以必须打破专利霸王条款!”

  为此,京信通信多次组织国内外专家研讨,将汇总整理的大量资料主动递交国内法院申诉。同时,企业凭借研发团队,在辐射单元、移相器、电调控制器等天线基础核心部件方面开展技术创新,申请国内外天线专利1000余件,打破技术封锁。

  随着2016年4月,安德鲁公司的诉讼请求被巴西圣保罗法庭全部驳回,京信通信整整用了10年时间,耗费3000多万元打破了专利壁垒,为自身和中国同行进入国际市场扫清了障碍。

  目前,京信通信在移动通信全链条均有产品线,具有多元化产品组合的能力,其中小基站产品和天馈产品均处于国际领先,国内领头羊位置,其中小基站从2008年就开始投入研发,深耕10余年,拥有技术专利2200余项。

  “京信通信在5G技术上已经有60多项专利,今年6月以来已经先后与中国移动、联通、电信开展合作,连续推出业界首款商用5G云小站、5G公路隧道贴壁天线和商用5G白盒站,进一步切合5G时代有源化、小型化、定制化、模块集成化的发展方向。”京信通信集团研究院院长杨波说。

  近年来,京信通信还进一步布局全球市场。2017年该公司收购老挝电信运营商ETL,并在该国投资建设4G网络,“2019年计划实现老挝首都万象和南北主要城市的4G网络覆盖。”刘培涛说。同时,在今年巴塞罗那世界通信大会上,京信通信成为会场人脸识别快速入场通道方案的提供商。

  “20余年时间,京信通信从提供网络优化外围设备,到如今身居网络接入核心设备研制排头兵,证明只有坚守自主研发,突破技术壁垒才是唯一出路。”刘培涛说。

  “线”的提升

  粤芯引发的集聚效应显现

  来自中国台湾的李海明博士,从2017年12月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落户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以来,近两年时间一直在忙一件事情——“点沙成金”。在9月20日,随着粤芯半导体的正式投产,这个看似魔幻的场景已然成为现实。

  “被誉为现代工业粮食的芯片,原料就是来自高纯度的单晶硅,后者是从沙子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中提炼而成。”粤芯半导体副总裁李海明说,芯片已经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所有的运算、存储都必须依靠芯片支持。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业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模拟器件市场增长迅速的同时,‘缺芯’‘少核’的现象愈发凸显。”根据李海明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模拟芯片市场需求到2022年预计达到748亿美元,而中国模拟芯片市场需求预计达到538亿美元,“国内模拟芯片市场占全球市场约65%,然而当前国产自给率低于10%,重度依赖进口,解决产能不足刻不容缓。”

  在位于广州知识城的粤芯半导体厂房里,生产晶圆的无尘车间被橙色灯光所笼罩,穿着防尘服的工作人员每天操作着各类精密设备,这条国内第一座以虚拟IDM为营运策略的12英寸芯片厂,也是广州第一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自今年6月启动投片试产以来,正朝着每月4万片12英寸芯片的满负荷迈进。

  据统计,广州半导体产业相关企业约100家,涵盖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终端应用、装备材料、芯片服务以及相关领域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集中了一批国内集成电路细分领域龙头设计企业。

  广州半导体产业链一直缺少芯片制造这一环节,上游芯片设计企业必须向外寻找芯片制造产能。“粤芯半导体如今在本地实现晶圆制造,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就地实现产业上下游对接。”李海明表示,在当前市场瞬息万变的环境下,实现了从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再到终端应用投放市场就地完成,将大大节省成本并把握市场需求。

  粤芯半导体引发的集聚效应正在显现。自项目落户广州以来,已有80多家半导体行业新企业来到当地考察并考虑落地,目前已完成注册企业有32家,“大湾区一日半导体产业圈”雏形初显。

  “这只是迈出第一步,还算不上产业链质的提升。”李海明表示,目前国内芯片设计仍然是根据欧美国家生产生活需求而制定,“要掌握半导体产业话语权,一方面是尽可能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另一方面则要具备‘弯道超车’的思路,从本土应用场景出发设计芯片,有望实现跳跃式发展。”

  广州的物联网、汽车电子市场被半导体产业寄予厚望。粤芯半导体将在12英寸晶圆生产线上先后构建0.18微米进而65纳米的模拟芯片制造平台,为物联网、汽车电子为代表的新兴应用提供包括电源管理、传感器、集成微机电系统等国产模拟芯片,进而打破欧美国家对该领域的垄断。

  “面”的展开

  打造多端融合现代化产业链

  “画面质量提升的背后,是对显示屏、拍摄设备、通信传输等硬件,画面转码、解析等软件,以及内容制作、市场推广等全方面提出升级要求。”工信部电子五所高级工程师、广州超高清视频产业促进会秘书长黄庆礼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多端融合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业特点。

  去年,广州市政府正式印发加快IAB产业发展五年计划,其中就包括建成“世界显示之都”。为了进一步集聚产业优势,黄庆礼所在的广州超高清视频产业促进会在今年8月1日正式获批成立。

  “从前端研发,到显示面板、电视机等产品生产制造,深度延伸至后段内容制作的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已经在广州集聚。”黄庆礼说,这源于多年科研与产业打下的扎实底子。

  特别是在显示器件方面,华南理工大学曹墉院士带领团队在光电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研究方面从事数十年研究,其团队与创维集团共同投资创立的广州新视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让国际上首块全印刷OLED显示屏、中国首块全彩色AMOLED显示屏、透明AMOLED显示屏、彩色柔性AMOLED显示屏相继诞生。

  但换个角度观察,现有产业链都还只是价值链低端,“缺芯”“少核”“弱基”在超高清视频领域具体凸显为“有屏无芯”,缺少一体化贯通网络建设、网络传输、网络终端的领军企业,以及更高端的基础软硬件产品竞争力较弱。

  如何破局?黄庆礼拿出了一本厚重的投标文件,这是他最近带领促进会一直在忙碌的事情。这份名为《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投标文件,8月成功中标工信部2019年先进制造业集群招标,令广州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国家级新型显示和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建设的城市。

  在这份招标文件中,更是藏有一个“王牌”:“广州将联合佛山、惠州共建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产业集群,以‘一核两翼’充分挖掘黑白家电、超高清视频软硬件的研发实力,继续做强中游显示面板,做实上游材料、器件和装备,做精下游终端显示。”黄庆礼说。

  不单单是超高清视频产业,广州还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端产业为基础,培育做强6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多端融合的现代化产业链。

  今年以来,广州以新一代信息基础为代表的高端产业增势良好。据统计,今年1—8月,全市液晶显示屏产量6402.86万片,增长14.6%;智能手机、卫星导航定位接收机产量分别增长33.9%和16.2%;集成电路和平板电脑产量分别增长1.5倍和1.4倍;高端装备类产品中的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增长25.2%。

  ■专家声音

  产业基础再造

  宁可伤筋动骨也要脱胎换骨

  在今年8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这个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更早之前提出的工业强基工程,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广州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所长李令奇表示,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已经具备经济实力和科研能力,就必须要回过头来狠抓基础,补齐短板。

  “所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急迫。”

  李令奇表示,产业基础再造从规模上有“小台阶”和“大台阶”之分。“珠三角地区近年来开展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生产线迈向自动化智能化,其实只是让产业基础迈上‘小台阶’。产业基础再造要迈上‘大台阶’,不仅要大力发展高端产业,还要抱有‘宁可伤筋动骨也要脱胎换骨’的决心。”

  “当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庞大,尽管任务紧迫,仍需要时间稳扎稳打,决不能一蹴而就。”李令奇指出,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要用立体视角总览并理解全产业链。

  在他看来,当前仅仅以点、线、面这个二维维度观察产业链,已经很难完全理解现代化产业链的复杂性。每一个产业“点”纵向又是一条产业“线”,且越往高端延伸这些产业“线”又纷纷向少数技术龙头集聚,呈现出金字塔形立体产业体系。“从这样的视角观察,才能发现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的难度之大,为何关键环节受制于人的现象频现,更凸显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急迫性。”

  “应当说,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不止是科学界、产业界的事,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李令奇特别指出,除了企业家要发挥工匠精神,坚守研发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法治建设也要跟上,“企业家投入心血自主研发,申请的专利不能只是一个证书,更要在面对侵权时起到保护和惩罚作用,让企业家放心研发并获得回报。”

  南方日报记者 李欣

 

来源:南方网

2019年10月17日 17:06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