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打开“新质生产力”大门

来源:经济参考报

  

  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历史性交汇。新的时代,谁能抓住生产力转型升级的契机,谁就能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们看到北京、上海等地开始纷纷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人才链、产业链、技术链、机制链一体化大格局,试图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

  上海:引燃科创“核爆点”

  大飞机C919似飞龙冲天,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如蛟龙入海……如今的上海,正在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而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科创“核爆点”。

  聚焦新型工业化

  近来,一名被命名为“宝罗”的机器人,在宝钢股份热轧车间“上岗”。未来5年,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将分阶段引入上万台不同功能的“宝罗”机器人。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今,从宝武的工业机器人“上岗”,到傅利叶智能的通用人形机器人面世亮相,上海规上工业企业机器人密度已达260台/万人。

  “我们已经累积了人形机器人领域不少核心技术的专利。未来,人形机器人可能会像汽车手机一样,变成新一代的终端。”傅利叶智能董事长顾捷说。

  “智造”,正成为上海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张“硬核名片”。截至10月底,146家车企、161个品牌在上海累计推出新能源汽车127万辆,规模位居全球城市第一。

  “工业上楼”“工赋链主”……大到飞机、船舶、汽车,小到身边触手可及的一件衣服,数字化、智能化正在为制造业做“加法”。

  在位于上海北外滩的致景科技公司,记者看到,“飞梭智纺”工业互联网数字化系统大屏关联着全国9000余家纺织企业、70多万台纺织设备的运行信息,其中一套专门为染厂推出的数智化解决方案令人眼前一亮。

  “过去,配方主要依靠师傅个人经验、凭记忆翻看配方本,耗时耗力还容易出错。如今,科技赋能配方管理,操作更简单、品质更稳定,打样时间明显缩短,从过去3至5天到最快只需24小时。”致景科技品牌部负责人邹媛娇说。

  被形象地称为“新石油”的数据,则将为制造业带来“乘数效应”,增强发展新动能。2021年成立的上海数据交易所,已经实现挂牌数据产品达1700多个,单月数据交易额超1亿元,预计2023年全年数据交易额突破10亿元。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日前,由上海药企君实生物研发的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获批上市,标志着我国自研自产的创新生物药获得国际认可,首次成功“出海”美国。

  短短10天后,又一款来自上海的国产创新药——和黄医药研发的小分子抗癌药呋喹替尼,在美国获批上市,并在48小时内迅速开出首张处方。

  “呋喹替尼治疗的晚期肠癌是严峻的医学问题,却缺少有效的新药,美国此前已多年未批相关新药。”和黄医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苏慰国说。

  两款里程碑式创新药均来自上海并非偶然。近年来,上海已诞生一类创新药20余款,生物医药科创板上市企业约30家,不少生物医药相关的“首款”“首创”“首次”成果登上国际顶级期刊。

  成果密集发布的背后,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厚积薄发的结果。记者从上海市科委获悉,该集群涵盖了从“0”到“100”的全链条要素,不仅汇聚了我国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创新药物研究机构、助力新药研发的大科学装置和服务初创企业的药物公共研发平台,还涵盖创业孵化、临床研究、生产制造、市场应用、政策支持等产业保障。

  老牌产业集群冲击万亿级别的同时,新兴产业集群也开始崭露头角。今年6月,上海发布《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2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细分领域千亿级产业。

  疏通双向链接“快车道”

  最近,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得主赵东元有了“新身份”。11月,复旦大学成立相辉研究院,打造基础研究的前沿重镇和全球英才的学术殿堂,赵东元受聘为首任院长。

  赵东元团队,在肉眼看不到的纳米世界,对“介孔材料”的原创突破,不仅在创新策源上发现了一座“金山”,也让新材料从“实验室”走到了“生产线”,并结出了硕果。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跨前布局大科学装置,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5个,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服务功能最强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主动发起“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等大科学计划,从参与者转变为“组织者”;2021年,上海同时捧回国家科技奖三大奖一等奖,实现20年来首次“金花齐放”……近年来,上海不遗余力在基础研究领域打地基,为未来产业“蓄能”。

  从关键核心技术源头研发,到实现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零的突破”,并在美国、日本以及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落地,联影医疗“破局”“成势”“出海”的大跨步,是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有效衔接的生动写照。

  “可以说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的‘逆袭’路,是从负起点开始的。”上海联影医疗董事长张强说,用户一度对国产高端医疗设备普遍存在不信任心理。产、学、研、医无缝衔接,政策面为国产设备提供“用”的空间,“未来我们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决心更大、底气更足。”

  2023年,深入实施“基础研究特区”计划,明确写入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这让科研人员勇闯无人区、寻找“核爆点”的信心更加坚定,也为未来产业发展、加入全球创新版图,增加战略力量。

  “很多‘试错’本身也是一项重大成果。特区之‘特’,就是让科研团队可以‘深打一口井’,以重大科技问题带动基础研究,让科学家敢试、敢闯。”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说,未来上海将着力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以“新”为矢“创”未来

  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北京紧抓数字经济发展、布局未来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融合开放,积极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形成的产业高地,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产业生态正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高质量发展“新中有数”

  44.3%!这是今年前三季度,北京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基座和新引擎。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创新成果、革新技术迭出,正加速提升传统产业的工作效率和水平。当前,北京市深山区道路、桥梁修复工作正在全力推进,作为“幕后力量”的北京市道路桥梁应急保障系统揭开面纱。

  “运用‘智慧运维一张图’,我们用6天时间就打通81条、总长度1130.9公里的道路。”北京建工养护集团市场营销部副部长张松告诉记者,智慧平台实现了对道路的实时监控和感知,大幅提升抢险指挥和运维水平,在紧急时刻发挥出关键作用。

  建筑业的转型是数字经济赋能传统行业的生动注脚,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技术优势强劲的北京,积极探索数字经济改革发展模式,深度介入智慧城市、数据要素等领域,催生孕育数字化产业新集群。

  自然语言、通用视觉、多模态交互大模型等关键算法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微芯研究院获批牵头建设国家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发布总量612TB的大模型高质量数据集;百度“文心一言”、智谱华章“智谱清言”等15个大模型产品通过备案并正式上线,大模型产品总数在全国占比超过6成……北京数字经济产业加速在前沿领域不断探索,应用场景日趋丰富。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认为,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和丰富的市场应用场景,可以进一步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协同推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拓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

  筑牢数字经济的新底座,有赖于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北京市经信局数据显示,北京目前已形成1.2万P的总算力供给规模,相当于数百万台高性能电脑算力。

  “下一步,北京将加速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通用大模型与国际对标,加速建设国家数据基础制度综合改革试验田,发挥好数字经济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压舱石’和‘发动机’作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姜广智说。

  前沿技术“加速腾飞”

  近年来,“从0到1”的原始创新,到“从1到N”的产业落地,北京创新主体活力竞相迸发,产业生态正一步步“超前”迈进。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宏达北路,一辆“头戴”雷达的自动驾驶汽车,载着乘客缓缓驶过,这正是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开启的全无人出行服务。

  “自动驾驶将在未来数年迎来爆发,而北京提前进行长远布局和支持,必将占得先机。”小马智行副总裁张宁说。

  从2020年起,北京设立自动驾驶示范区,鼓励政策先行先试。3年多来,示范区已从1.0“小步”快走,迭代到3.0阶段建设,未来将逐步“扩围”至全市500平方公里的示范区,并推动大兴国际机场接驳、物流线路等更多自动驾驶应用场景落地。

  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超前布局正是北京加快发展未来产业的一个缩影。

  前段时间,北京市印发了《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锚定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六个领域,布局通用人工智能、6G、智慧出行、量子信息等20个未来产业,打造世界领先的未来产业策源高地。

  从事骨科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手术机器人应用的北京长木谷公司,研发的技术已在1000多家医院实现应用。在企业智慧工厂中,生产线上手术机器人在紧锣密鼓地生产调试,数字化手术室里研发团队正在对骨关节手术进行场景模拟演示。

  5年前,这家公司还是只有3个人的初创团队。“现在团队规模已经达到160多人,公司的产品通过首次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后,属地部门出谋划策打通成果转化项目的渠道,解决了成果对接难、落地难的后顾之忧,让我们对未来信心十足。”长木谷公司董事长张逸凌说。

  为竞逐未来产业,北京正谋定快动:力争到2030年,形成一批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原创成果,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培养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才、产业经理人和卓越工程师;到2035年,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创新主体,成为全球未来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北京将构建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规模化的全链条未来产业生态,塑造发展新动能,优化产业结构,夺取竞争新优势。”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仝海威说。

  产业链创新多“链”协同

  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北汽越野车制造基地内,制造车间一派繁忙景象,员工们在生产线上紧张调试设备,随着传送带滚动,一辆辆新车依次下线。目前,多家汽车产业链企业落户顺义,在自动驾驶、智能芯片、传感器、雷达、信息安全等领域加速布局。

  北京市发改委主任杨秀玲介绍说,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北京出台了多项政策,加快科技、教育、产业、金融形成链式结构,通过不断加大改革攻坚和扩大开放的深度广度,促进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现代化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刚刚发布的《2023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上,北京就有丰台区轨道交通智能控制产业集群、大兴区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海淀区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集群等6个产业集群上榜。

  2020年,北京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3年来,兼顾内外资、准入与准营、企业投资和人才智力引进,为推进重点产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作出了良好示范。日前,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示范区2.0方案),让产业的开放合作之路继续迭代升级。

  以产业开放合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吸引更多的高端要素资源在京聚集,北京积极推动内外产业深度融合,用引进来和走出去共同塑造中国产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在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8家来自北京中德产业园的德国企业在国家会议中心的核心展区集体亮相。德国企业埃帕德咨询公司业务发展及政府事务总监毛润智说:“我们在北京看到了面向未来的新的发展动力,这里数字经济等产业发展迅猛,希望寻找更多合作伙伴,在中国扎根发展。”

  北京市市长殷勇说,紧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聚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方向,系统布局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北京将进一步营造更加优良创新生态,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成果转化效率,夯实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基础,塑造首都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2023年12月8日 08:54
浏览量:0